攸扬:加强古籍人才培养 助推新时代云南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 -凯发棋牌娱乐代理

您现在的位置:凯发棋牌娱乐代理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攸扬:加强古籍人才培养 助推新时代云南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9/13 16:52:50|点击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古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演进历程,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将古籍工作人才发展壮大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加强新时代古籍人才培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古籍工作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一、云南省古籍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

  纵观云南,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以汉文古籍为主,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古籍为辅的浩瀚古籍文化资源。云南省于2008年在云南省图书馆挂牌成立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拉开云南古籍保护的序幕。十多年来,云南省在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古籍整理出版、古籍科研、古籍保护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自成立以来,对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的图书馆人员进行古籍普查登记培训,实现了“县县都有古籍普查员”的既定目标;与部分高校合作,引入志愿者参与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通过参与“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提高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共举办22期古籍普查培训班,在全省各系统培养了一批古籍普查登记骨干,受训人员近2000人次。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360余人,约900人次参与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通过集中和师带徒的方式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文字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32期,受训人员达1065人次,古保中心还在全省培养了一支30余人的古籍修复骨干队伍,云南省古籍修复人才已形成梯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云南省古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在古籍保护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一支普查的队伍、保护的队伍和修复的队伍,大批珍贵古籍得到抢救、修复、保护和整理。但云南是古籍大省,根据全省古籍普查结果,目前云南已登记的汉文古籍有3万余部37万余册、藏文古籍2285叶、傣文古籍1874部3376册(含贝叶经)、彝文古籍127部230册,西文古籍836部。与庞大的古籍数量相比,古籍人才的支撑力尚显不足。

  首先,古籍人才总量不足。面对数量庞大、亟待保护及数字化的古籍,各存藏单位虽投入时间与经费,但古籍工作是“慢工出细活”,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拿出“绣花功夫”。虽然在古籍人才的培养方面,全国、全省已探索出道路,如“志愿者服务行动”参与古籍的普查登记,“以师带徒”传承古籍修复技艺等,聚焦在古籍的抢救性保护方面,但古籍年修复量依然较少,古籍的保护修复人才规模依然不足。

  其次,古籍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在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及传承性保护人才培养方面,如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人才、少数民族古文字翻译人才、口传古籍的人才、古籍人才学术交流平台、人才培训库建设等方面,尚没有形成完善、完备、成熟的培养机制,这些亦是古籍人才工作的短板。

  再次,古籍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存在脱节。古籍人才培养周期长,需要持续学习、培训和轮训。一方面云南省古籍保护工作者严重缺乏,相关单位一直在呼吁更多的人才进入古籍保护行业,另一方面,云南省目前还不能为立志投身于古籍保护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发展平台。现阶段,一些单位的古籍整理工作没有实质性地开展,古籍“志愿者”“修复技师”虽通过资格认证,但后期在工作实践中并没有持续锻炼。没有持续将古籍专业人才有效输入到古籍保护行业中。

  三、云南省强化古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新时代古籍工作面临新任务、新挑战,古籍修复与保护、古籍数字化、古籍编辑出版、古籍普及等工作,都亟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及《云南省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实施方案》均强调了“推进古籍学科专业建设”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完善古籍学科建设,加强学科融合

  一是推进古籍学科建设。高校作为古籍人才培养的基地,可探索将“古典文献学”设为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国古典文献二级学科,以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为学科基础,学科历史悠久,兼顾汉文文献和民文文献,可以作为建设“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体系的重要基础。

  二是促进古籍学科融合。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体系中,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三个一级学科下,各有一个与古籍相关的二级学科,分别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文献学。可广泛吸收历史文献学等的学科特色,特别是吸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成果,推动古籍文献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三是设置古籍“理论 实践”课程。在高校及职业院校设立古籍保护修复、古籍出版、古籍数字化等课程,加强以古籍文献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群和开放课程建设。积极招募高校历史学、文献学、图书档案学等相关专业教师、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古籍工作,以“理论 实践”课程结合,培养更多古籍爱好者。

  (二)构建古籍人才发展平台

  一是注重古籍青年人才的培育。夯实高等院校科班教育,建立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持续推进“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使青年学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古籍、热爱古籍工作,进而激发他们对古籍保护事业的兴趣热情,使其接续成为古籍保护事业后备力量,壮大古籍人才队伍。

  二是建设高层次古籍人才队伍。实施古籍人才“十百千”工程,努力在全省建立十个古籍人才培养基地。优化古籍人才培养目标,遴选古籍工作领军人才一百人、骨干人才一千人,入选人才在申报项目立项、申请项目资助上予以支持,让更多古籍高层次人才更有职业成就感,更有发展空间,从而带动云南省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健全古籍领域褒扬和推优体系。建立系统全面、客观科学反映古籍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符合新时代古籍工作实际的保护成果、学术成果、出版成果评价办法,应对高水平的古籍整理研究成果与高水平专著和论文同等对待。古籍修复、校勘校对、数字化工作成果应从专业技能、工作实效出发予以科学评价并在职称上得到公正评定。进一步落实古籍工作者待遇,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

  (三)不断提升古籍人才综合素质

  一是培养古籍数字资源使用的“导航员”。2013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启动了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由于古籍内容形式的特殊性,暂不能直接通过软件实现全文转换,因此该库建成后公众仅能在网上浏览古籍图片原文。从读者使用方便角度出发,国家古保中心制定了严格的文献标引格式,使古籍的标引与古籍的整理密切联系。因此,需要不断夯实古籍工作人员古文献阅读能力、古籍数字化图像处理能力和编程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古籍数字化的需求。

  二是结合存藏,分层次提升古籍人才素质。结合各古籍单位的收藏特点及保护整理需求,一类是存藏古籍较少的单位和机构,偏重于古籍原生性保护,需不断提高古籍工作者对古籍保护与修护的技能。另一类是需要对古籍收藏进行深度挖掘及揭示的单位,对古籍整理的人才要求较高,可从各大专院校的古文献专业、历史学专业或类似专业中定向选择。到特定的工作岗位上,要注重提升他们对古籍文献的编目与鉴定能力,培养独立承担古籍的整理及研究能力。

  三是整合多方力量,培育复合型古籍人才。新时代的古籍工作注重的是古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与出版、利用与宣传,这三部分的发展都涉及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可鼓励有条件的存藏机构、出版单位、数字化企业联合开展学历培养和实践学习,建立古籍今译、整理与研究、数字化、宣传与推广等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专业培养、项目培养、定向培养、短期培训相结合,联合培养和输出高质量、复合型古籍人才。

  推进新时代云南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未来,我们不仅要更加注重古籍专业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的现实需求,更需要多维度探索推进适应新时代古籍人才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平台建设和制度创新。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作者 攸扬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云南新发现彝文古籍抢救性整理与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22xtq006)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