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然:用新型生产关系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 -凯发棋牌娱乐代理

您现在的位置:凯发棋牌娱乐代理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邵然:用新型生产关系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

时间:2024/9/5 16:50:05|点击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出重要部署。这就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着力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用新型生产关系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上,这个物质技术基础主要体现为新质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催生了新的业态和模式,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目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高达40%以上。

  未来,新质生产力将持续引领中国经济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深度转型。预计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推动经济结构更加绿色低碳。随着5g 、ai、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大幅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服务业特别是数字服务、健康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但是,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从内在条件看,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掣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深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认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二、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往往伴随着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资源配置创新的显著提升。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关系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以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推动社会经济结构优化。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关系,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现有生产关系的迫切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展现了党中央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迫切感,意味着我国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不同于西方国家依赖市场自发调节,我国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有为政府的引导,实现了对经济发展的有效调控。中国模式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稳定性。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相比,我国新型生产关系下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更为迅速。同时,我国的新型生产关系还注重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中占据更加主体的地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只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就能乘势而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只要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为手段,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为基点营造国际创新环境优势,就能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新动能。

  三、关键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等新挑战。用新型生产关系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进一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提高经济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对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分类施策。要健全数据等新型要素交易的基础制度,推动数据、低碳等各种新型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围绕数据、知识、人才、专利等新型生产要素不断探索市场化体制机制,完善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注重推进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的参与分配,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物不重人”“重视物质资本不重视人力资本”的分配导向。积极探索有效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机制,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力度建设大型科学装置和公共科研平台,推进“连接 算力”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

  构建科技人才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机制。要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力攻坚,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既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又要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要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打破妨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全面提高要素匹配精准度、供需信息透明度和配置效率。加快推进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数据和信息壁垒,推动不同主体间、不同区域间、不同领域间数据资源安全开放共享。

  作者 邵然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作者:云南理论网 责任编辑:张雪

 

网站地图